《辛亥:搖晃的中國》

《辛亥:搖晃的中國》台灣版書封

 

2011年01月13日17:06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辛亥百年在即,海峽兩岸學術界、媒體圈乃至公家機 構,都在熱烈籌備、推出回顧、紀念活動。而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1月推出的張鳴新作《辛亥:搖晃的中國》,堪稱辛亥百年反思的第一書。所謂第 一,一是就其重要性而言;一是就其出版時間而言。相信這本重量級著作的問世,將會把辛亥百年反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月7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前夕,張鳴、張大春、陳丹青、賈樟柯、王軍等人,聚首一處,回望民國,暢談辛亥。

辛亥百年反思第一書

翻檢市面上有關辛亥革命的書,寫得好讀而又有思想的,很少。因為辛亥革命早已經過意識形態上百年的粉刷、包裹,成為了一個神話,一個無話可說的話題。張鳴的這本書,乃是要重新激發起一種驚訝:有驚訝才有反思。而這一冊《辛亥:搖晃的中國》的確具有相當的衝擊力。

一、用事實消解神話,還原辛亥革命現場

張鳴說:“一年多以來,幾乎一有空閒,我就埋頭看材料,家裡床上地下全鋪滿了書和複印的資料。材料的確看了不少,成百萬成百萬字地在手裡過,有時候看上 幾天,一個字也寫不出。但這本身就挺好玩,看的時候,不知不覺,原來在老照片看到的人,就浮現在你的眼前,所有的人和事兒,都跳出來,在眼前晃來晃去,這 種感覺,無論你寫與不寫,都是一種享受”。

  張鳴又說:“如果有人看了此書,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這場革命符號化,從歷史書的雷池裡爬到了邊上,我就心滿意足了。”

二、從辛亥解讀百年中國政治動盪的緣由

張鳴認為,辛亥革命最大的影響,不在於結束帝制中國,而是革命壓過了立憲,激進壓過了改良,從此,中國走上一波比一波更革命、一浪比一浪更激進的不歸之路。回望辛亥,太多值得國人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清末統治者的改革是真心還是假意?王朝覆滅,必定是政治紊亂、民不聊生嗎?辛亥革命發生時,中國多數的老百姓,對革命又是怎樣一種態度?為什麼清末的改 革卻引發一個王朝的崩潰?為什麼衰世往往言論和學問紛爭不已?為什麼說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派單獨搞成功的,立憲派在這場大舞臺上又扮演怎樣一個角色?

三、筆法淩厲,寫盡大變革中的複雜國民性

孫中山、袁世凱、馮國璋、黎元洪、張宗昌、譚延闓、汪精衛、張彪、吳祿貞、蔭昌、瑞澂、良弼、載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從晚清到民國的百年動作大片。

槍桿與筆桿,暗殺與炸彈,造反與經濟,革命與保皇,立憲與新政,科舉與學堂;大革命,過場的都是大角色,都督的樣兒,党人的棒兒,名士的案兒,俠客的范兒,八旗的槍兒,新軍的彈兒,幫會的堂兒,暗殺團的膽兒……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發揮得好與孬,都在改變著歷史。

張鳴:另一個唐德剛?

張鳴的歷史寫作,介乎學術與通俗之間,如《歷史的壞脾氣》、《歷史的底稿》、《歷史的空白處》等,樹立良好口碑。

2010年5月,他的學術著作《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打撈了以往被有意或無意忽略的五四史實,提出了審視軍閥混戰 時代的全新視角。學者吳思評價張鳴撈到了大魚,“以前我們正宗地談五四,很像是我們的表演,打扮得特漂亮。看完這書之後,像一場三國演義,一盤棋下得津津 有味”。

他的風格日漸成熟而犀利,而這部《辛亥:搖晃的中國》,堪稱其代表作。《開卷八分鐘》主持的梁文道便認為:張鳴“寫史的方法像唐德剛,他的文筆是恣肆汪洋的、帶評夾敘”。

易中天說張鳴的文章是他一向喜歡的,“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學者秦暉認為張鳴作品的說服力在於將材料、事實和邏輯結合起來。

學者李零說:“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鬆的享受,也可以從裡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潛規則概念之父”吳思則寫道:“看透槍桿子,瞭解鋤把子,張鳴抓住了這兩個要點,中國歷史的真相就能說個八九不離十了。我對他的理解,有時候也經常是對我自己的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丁東認為像張鳴這樣的教授在民國時並不稀有,而在當今大學裡,卻太缺也太少了。

陳丹青說:“現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我們可能期待一個本土的唐德剛誕生嗎?

(責任編輯:文松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聯經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