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摘自聯經出版社出版《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 2011.04.13 04:02 am
2010年秋天,星巴克公布了近40年來最漂亮的財務成績單。儘管批評者曾預言,我們最風光的日子已成過去式,但星巴克依然生意興隆,而且更勝於以往。
我們除了在世界各地成立新的分店之外,也跟顧客建立更深厚的關係,並推出創新產品以及擴充銷售據點,因此獲利大增。如今星巴克年營收已突破100億美元,每星期在全球53國、1.7萬家分店,為6,000萬名顧客服務,而我們以「夥伴」相稱的員工已超過20萬人。
這些數字固然是衡量公司經營成果的指標,但並非星巴克真正的成功因素,至少不是我所定義的成功要素。
身為企業領導人,我有兩大職志,不但要為員工爭取或創造財富,還要建立大有作為、可長可久的企業。換言之,我們必須設法在追求獲利以及發揮社會良知之間維持平衡。任何企業若是不能公平對待它接觸到的所有對象,就無法為股東謀福利。
拿星巴克來說,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用尊重和尊嚴對待每一個人,從咖啡農人到公司員工、從顧客到鄰居,一律包含在內。
我明白要讓一家企業兼顧獲利和人情,聽起來似乎好高騖遠,但我始終不願放棄這目標,哪怕在星巴克與我都迷失方向之際也不例外。
星巴克的股東與夥伴曾經共度了數十年的榮景,我們是第一家讓兼職員工享有廣泛健保福利,並以配股方式入股的美國企業,也因為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而屢獲褒獎。2000年,我卸下執行長職務,轉任董事長,此後不再監督日常營運,而是專心擘劃全球策略,擴充事業版圖。接下來,星巴克分店在數年之內加速成長,我們的信心隨之激增,股價也因為每一季的營業額與獲利率持續上揚而一飛沖天。
直到業績滑落那一季才告終止。
2007年,星巴克開始走下坡。此外,災難性的金融風暴迅速拖垮經濟,消費者行為也出現了重大的改變,人們不但更在乎成本,也更重視環保、健康與道德;新興咖啡競爭業者(從多國籍企業到獨立咖啡館)蜂擁而至,搶攻市場,而且毫不留情地拿星巴克當箭靶,嚴加抨擊。
任何企業一旦遭逢這些挑戰,都會望之卻步。每當星巴克面臨某個威脅,我總是非常在意,而不敢掉以輕心。我身上流的是星巴克的血液,我絕不會選擇任其土崩瓦解。
身為董事長的我,對於公司鑄成的問題當然責無旁貸。雖然我還不確定究竟該如何處理公司承受的外在壓力,但我心知肚明,如果我不繼續掌控日常營運,勢必無力阻止星巴克愈陷愈深。
因此,2008年1月,我再度出任執行長,此舉跌破了眾人的眼鏡。本書就是我重新掌舵以後的故事。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社出版的《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作者為霍華.舒茲/瓊安.戈登)
【2011/04/1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